查看原文
其他

停办两年,北京马拉松“憋”了一个大招或尖叫

韩牧 动次打次实验室 2023-04-11

北京马拉松并不只是从“马拉松”这个角度来办赛。


就像一台停歇许久的机器,突然有人按了下开始的按钮,这台已经布满灰尘的机器就发出嗡嗡地声音,然后就可以开始运作了。
北京马拉松就是如此。这个在中国1981年开始举办的最悠久马拉松之一,拥有其他赛事无可比拟的影响力与号召力,当选手们从天安门广场出发时,他们无不驻足拍照与各种观望。因为,北京马拉松也被称为“国马”,它的诞生比改革开放晚了3年。
遗憾的是,“北马”在过去两年都未能成功举办。
2020年的马拉松是在当年12月3日决定不再举办;2021年马拉松是在去年11月26日宣布不再举办。那么,2022年马拉松呢?
看上去,留给北京马拉松组委会的时间已经不多了,而且形势越来越不利,尤其在10月之后,北京的天气会迅速降温,而适合举办马拉松的“黄金周末档”可能也就没有了。
可是,北京马拉松来了一次与众不同的开启。
昨天是10月3日,是中国人“国庆7天长假”的第三天,不出意外大部分人观看手机的时间在减少,尤其是晚上时间,他们可能陪着家人吃饭或者到郊区度假。而北京马拉松选择了在8点半左右官宣了将在11月6日举办马拉松的消息:起点是天安门广场,终点是奥林匹克公园景观大道。
貌似北京马拉松的组委会成员们在“加班”,他们也希望想参加这一赛事的人都需要跟着加班,因为他们的报名时间定在了10月4日到10月7日,不多不少——正好国庆长假期间。
这就难免有人开始吐槽“北马”。当然,“北马”也留了不少给人吐槽的点,除了临时性官宣与假期抢名额之外,有人还指出“北京国际马拉松”变成了“北京马拉松”,针对的是北京常住人口,也就是拥有北京户口以及有居住证的人——在一座城市里,自己人跟自己人“玩”。
对跑者资质也有限制,尤其是需要2019年1月1日-2022年8月31日参加过全程马拉松成绩在6小时内或半马3小时内,更主要的是“线上马拉松成绩无效”。
这的确是一个不好的信号,因为过去三年就连北京马拉松自己都未能正常举办,他们如何能有一个达到“北马”要求的资质?除非是2019年参加马拉松的选手。那么,是不是就意味着,这三年疫情新涌现出来的马拉松选手是“北马”不欢迎的、直接拒绝的?更夸张的是,这几年很多赛事只能变为线上,但“北马”明确“线上成绩”不算。
显而易见,不少人对“北马”有了大量的吐槽或尖叫。跑者会从自己角度出发,而组委会也有自己的理由或不易。
如果从疫情角度来看,怎么做可能都不过分。当我们看到那些密密麻麻对人各种疫情健康的监测与行程信息的披露时,就知道“尖叫”与吐槽是可以理解的,毕竟运动本身就是反人性,而为了参加一场“北马”,付出的时间与各种成本也太大了。
事实上,“北马”能不能办现在还都不好说,“北马”选择举办时间是11月6日的星期日,几乎是最后一个可以举办的时间,一旦出现意外,他们没有往后延期的选择余地了。因为在北京一般11月中旬就会送暖气,那基本是北京寒冷的冬天了,风大无常,已经不适合举办马拉松赛事。
从这个意义上来说,“北马”在国庆假期内宣布举办以及假期内完成报名,也都是在争分夺秒,从筹备到最后举办也就一个月的时间。
所以,“北马”各种超出想象的对跑者限制,可能第一目标是能正常举办,之后才是赞助商、跑者以及运动的意义友善与服务等。
当然,很多人说“北马”是一个标志性符号,“北马”举办了其他赛事都会跟上。但从另外一个维度来看,“北马”确实有点“过敏反应”了,这种“过敏”不仅仅是疫情层面的,还有对跑者本身应该鼓励的地方,甚至有点跟运动本身相悖了。
只能说,过去三年,不少人、不少公司、不少机构以及组织都有点“过敏反应”。这个词来自奥地利医学家皮尔凯最早提出的,起源于希腊文allos ergon,翻译中文就是“变化了的反应”,以及英文Allergy(过敏反应)、Hypersensitivity(超敏反应)是近义词。
想想过去三年,大家都经历了多少次“超敏反应”?
“北马”之所以被那么多人吐槽与尖叫,就是“过敏反应”,反应过激了,对跑者以及想去参加的人都带来不适感。疫情已经让人痛苦不堪了,那么马拉松等很多运动本该就是一剂良药,运动起来才能让人忘却那些苦楚。
希望其他马拉松在“北马”的基础上能够更进一步,更科学化、人性化,使跑者可以有愉悦感。而不是说,都按照“北马”的标准,“自己人跟自己人玩”,一座城市只跟一座城市玩,监测与管控更严格,那就失去了马拉松本身的意义。
我仍然记得第一次参加“北马”是2017年,5个多小时完赛,从前期准备到后期完赛,是一种别样的享受与体验。我甚至以此油生出体育带来的幸福感,所以从那以后我开始鼓励身边人去参加跑步、踢足球等等运动。很多人也因为我开始跑步、健身等运动。
那时的天并没有现在那么蓝,还有雾霾,但一切都是欢愉的。
希望“北马”可以正常举办,11月6日还有一段时间。到时大家可以摘掉口罩,奔跑起来——把尖叫可以送给那些赛场上的“跑者”以及积极向前的人们。

您可能也对以下帖子感兴趣

文章有问题?点此查看未经处理的缓存